0931-4967592
注册
登录
中文
EN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综合新闻
数据资源
专题数据
期刊数据
模型资源
全球灾害
应急响应
数据汇交
数据汇交文档
汇交数据资源
基地资源
科普
平台介绍
首页
汇交资源
详情
川西北中二叠统超深层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发布时间:
2024-01-08
元数据
名 称
川西北中二叠统超深层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科技资源标识
CSTR:11738.14.NCDC.XDA14.PP5769.2024
数据共享方式
开放下载
摘 要
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中二叠统白云岩储层埋藏深度大,经历了漫长的埋藏期成岩演化,现今仍有丰富的储集空间保存,并发现了孔隙式白云岩气藏,但白云岩储层质量的非均质性较强,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储层中储集空间的形成和保持机理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结合物性测试、压汞实验和CT扫描,白云岩储层中可识别出3种孔喉结构类型,其中Ⅰ类孔喉配位数高、连通性较好,大孔粗喉型的孔喉组合占主导,Ⅱ类包括了大孔中喉型和中孔中喉型两套孔喉组合,孔喉非均质性强,Ⅲ类受压溶作用影响较强主要发育小孔细喉型孔喉组合。白云岩储层孔喉结构的差异性主要取决于先驱灰岩的岩石组构和后期多种成岩作用的叠加耦合。Ⅰ,Ⅱ类储层一般由多孔颗粒灰岩经白云化形成,白云化作用进行得较彻底,主要发育在平直自形-半自形白云岩中,但Ⅰ类储层比Ⅱ类储层受中晚期溶蚀作用的改造更强且过度白云化作用影响较弱;而残余结构白云岩和非平直他形白云岩由于抗压溶能力更弱和后期过度白云化作用更强因而仅能形成Ⅲ类储层。
学科分类
170.50
关键词
孔隙结构
白云化作用
溶蚀作用
超深层储层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作者
杨天博,何治亮,金振奎,张军涛,李双建
数据量
24.6 MiB
论文类型:
journal
论文网址: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PN9vNVFTqfdnS2pZKFv2yUZkBty_YPTBQtpT9QwcgClNWsst3ic0BAkT6JF6C5NW0SH9b0sl02YiWhl2_OG_H8U7UtCaCaUR5S-Jbzu9hpwd4Pu3uwyBgSUU2uXf_qf4uq6iPSSr2Wd3bxSaVo62P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期刊名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出版时间:
2020-09-01
引用和标注
数据引用
选择引用格式
GBT7714
中
Endnote
中
Bibtex
中
RIS
中
杨天博,何治亮,金振奎,张军涛,李双建. 川西北中二叠统超深层白云岩储层孔隙结构及控制因素. 国家冰川冻土沙漠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ncdc.ac.cn), 2024. https://cstr.cn/CSTR:11738.14.NCDC.XDA14.PP5769.2024.
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扫码后在手机端浏览
项目信息
详情
项目名称:
深层油气形成与分布预测
项目编号:
XDA14010000
项目类别: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
未登录
请
登录
,再进行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