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数据集由云南东川泥石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提供,涵盖 1961 年至 2024 年间的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相关观测数据详细记录了 278 次泥石流事件, 17,001 阵次泥石流运动学参数,以及泥石流的物理力学参数,如泥石流级配数据、屈服应力和泥石流浆体粘度数据。此外,该数据集还囊括了泥石流微震监测数据、沟道断面高程测量数据以及泥石流实时视频资料。除泥石流相关数据外,数据集还包含气象数据、分钟雨量监测数据、土壤水分温度数据、径流含沙量数据以及径流小区监测数据。这些数据可为深入研究泥石流的起动、输移、堆积等过程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同时可用于验证相关数值模型,为泥石流监测预警、风险管理等实际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保障。
云南东川泥石流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位于具有“泥石流天然博物馆”之称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蒋家沟,东经103º08′,北纬26º14′(距离昆明城区180公里),海拔1320米,占地面积77亩。东川站1961年建站,1988年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5个野外开放台站之一,2000年进入国家重点野外观测站(试点站),2006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全面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野外台站。
东川站在泥石流及山地灾害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其长期、系统的野外观测为我国乃至世界泥石流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地观测数据。东川站已经在动力地貌过程与区域规律、泥石流运动学与动力学、泥石流体物理力学与流变特性、泥石流发育对降雨变化的响应等方面,都取得了国际同行所认同的先进成果。
东川站泥石流观测研究开创了我国泥石流学科理论和减灾技术体系,出版的泥石流专著高达30余部,占全国泥石流专著的一半以上;开创了泥石流防治的“稳-拦-排”东川模式,第一主编行业规范3部,为我国泥石流勘察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研究成果在国家三线建设、山区城镇与重大工程减灾中发挥关键作用,建立了一系列减灾试验示范工程,产生巨大的减灾效益。同时,东川站通过泥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示范和借鉴。东川站引领了国内泥石流学科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一个科普教育与国际泥石流交流合作的平台。详见网站http://nsl.imde.ac.cn/。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005- 备案号:陇ICP备2021001824号-21
兰州市东岗西路320号, 730000, 电话: 0931-4967592,0931-4967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