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dc logo title
积雪
发布时间: 2019-04-18 18:43

  积雪(perpetual snow)亦称雪被或雪盖,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雪在地面所覆盖的面积达到一地周围能见面积的一半以上者,称为积雪。

  别名:雪被、雪盖
  解释: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
  类型:永久积雪、季节积雪

**1.词语概念**

  **信息简介**

  词目:积雪

  拼音:jī xǔe
  英文:retention of snow; perpetual snow;snow mantle;snow coverage [1]

  **引证解释**

  1. 堆积如雪;堆积起来的雪。
  《楚辞·九歌·湘君》:“桂櫂兮兰枻,斲冰兮积雪。” 王逸 注:“言己乘船,遭天盛寒,举其櫂楫,斲斫冰冻,纷然如积雪。” 晋陶潜《咏贫士》之五:“ 袁安 困积雪,邈然不可干。” 唐皇甫冉《送令狐明府》诗:“荒林藏积雪,乱石起惊湍。” 宋徐铉《木兰赋》:“伊庭中之奇树,有木兰之可悦。外烂烂以凝紫,内英英而积雪。”巴金《答井上靖先生》:“在那个寒冷的夜晚,您的庭院中积雪未化。”
  2. 积久下雪。
  《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馀雪犹湿,於是以屑布地。” [2]
  3.【典源】 《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淡,交游不杂。”孙康,晋代人。家贫,没有油点灯,在晚上映着雪光读书。
  【释义】 谓刻苦读书。
  【用例】 笑聚萤、积雪与偷光,寒儒忆。(胡惠斋《满江红·灯花》,2268) [3]

**2.物质简述**

  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亦称雪被或雪盖。它是寒区或寒冷季节特有的自然景观,与冰川、冻土、海冰等构成了地球的冷圈。气象观测规范规定,某地地表1/2的面积被雪覆盖时,记为积雪日。

  **类型**

  按积雪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终年不消的永久积雪和冬季形成、夏季消失的季节积雪。季节积雪又分为稳定积雪(持续时间在 2个月以上)和不稳定积雪(持续时间不足2个月)。

  **分布**

  积雪是冷圈中分布最广泛、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最显著的一员。地球每年有11500万~12600万 km的面积被雪覆盖过,占地球表面积的23%,其中2/3覆盖在陆地上,1/3覆盖在海冰上。同时有积雪的平均面积为6150万 km,12月和1月面积最大,达 79×10平方公里,占地表面积的 15%;7月和 8月面积最小,仅43×10平方公里,约占地表面积的8%。在观测台站视野范围内,地面1/2以上的面积被雪覆盖就可认为是积雪天气现象。陆地上的积雪区分为永久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季节积雪区在冬季形成,夏季消失。全球被积雪覆盖的总面积每年约为12600万km,其中2/3是在陆地上,1/3在海冰上。永久积雪区约为1700万km,其中南半球约为1290万km,北半球约410万km。积雪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从两极到中低纬度依次为:永久积雪区,季节积雪区和无积雪区。山地积雪垂直地带性分布与此类同。地球上永久积雪区大约有17.2×10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11%,是现代冰川发育的摇篮。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北冰洋西部岛屿以及中低纬度高山地区。中国积雪多出现的面积达900 km,积雪厚度最大20~30 cm,西部山区最大达80~90 cm。中国永久积雪区约5.65万km,呈散状分布在西部高山现代冰川作用区。稳定季节积雪区面积有 420×1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东北、内蒙古东部和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青藏高原区。不稳定季节积雪区南界位于北纬25°~24°。无积雪地区仅包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省(区)南部、海南省和台湾省大部分地区 [4] 。

**3.作用**

  (1)气候变化的指示器。积雪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任何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气候变化都伴随着不同规模的积雪波动。大气中 CO2和其他具有温室效应的微量气体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积雪面积减少,引起永久积雪边缘带的消融和海平面上升。反之,则积雪面积扩大,甚至导致冰川推进或扩展。季节积雪的年际波动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是全球海气关系异常和火山喷发导致温度变化的结果。
  (2)对气候的反馈作用。新雪可反射太阳短波辐射的85~95%,仅红外部分被表层吸收,热辐射率达0.98~0.99,几乎接近完全黑体。因此,积雪可形成冷源性下垫面和近地层逆温层结,使近地面气温下降好几度(℃)。积雪区与无积雪区之间热状况的显著差异,使中纬度气旋活动加强。异常积雪会引起气旋路径偏移。欧亚大陆积雪的波动,影响东亚大气环流、印度季风活动和中国初夏降水。积雪变化还引起反射率-温度反馈循环:若积雪增加,地表反射率增加,吸收的太阳能量减少,气温降低,降雪量增加;反之,则气温升高,降雪量减少。
  (3)重要的淡水来源。陆地上每年从降雪获得的淡水补给量约为 60000×10立方米,约占陆地淡水年补给量的5%。亚、欧、北美三大洲北部和山区河流主要靠季节积雪融水补给。如苏联3/4的河流,其融雪径流占整个径流补给量的50%以上。冬季雪储量的多寡还决定着流域用水计划和春汛规模。南美安第斯山和亚洲中部干旱区农业灌溉都依赖高山冰雪融水。中国年平均降雪补给量为 3451.8×108立方米,积雪资源的一半集中在西部和北部高山地区。
  (4)对土壤的保温蓄水作用。积雪的热传导性很差,有效热传导率只有0.00063~0.00167焦耳/厘米,是地表良好的绝热层。即使气温大大低于冰点,厚度为30~50厘米的雪层亦可使所覆盖的土壤不被冰结,为作物创造良好的越冬条件。而且积雪表面的蒸发量很小,几乎接近于零,所以对土壤蓄水保墒、防止春旱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参考资料**

  [1]徐世芳,雷姚琪,郁春霞.英汉汉英灾害科学词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2][资料](http://www.zdic.net/c/f/10d/290765.htm "资料").汉典[引用日期2013-11-26]
  [3]金启华;郑异之.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
  [4]许力以,周谊.百科知识数据辞典:青岛出版社,2008